首页 > 面料之家 > 行业新闻 > 纱坊趋势
分享到
一腔赤诚培养“纺织强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9-08-12 13:54:41 来源:全球纺织网 类型:转载 作者:全球纺织网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俞建勇


他,辛勤耕耘在纺织事业教育讲台和科研一线,数十载无怨无悔付出,只为实现我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大转变,培养“纺织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满怀一腔赤诚,用责任与担当书写教书育人这件天大的事。——题记


timg.jpg


事迹说明

他,是目前中国纺织界最年轻的院士,带领团队以科技创新不断助推纺织产业由大变强。


他,在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的讲台上一站就是28年,领衔队伍深耕细作,使纺织这块学校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使学科连续稳居全国第一。


他,更是一位无比热爱教育的教授、博导。课堂上时常见到他温文儒雅的身影,实验上经常听见他循循善诱的声音,迄今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9名、硕士研究生107名,所指导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他的学生活跃在纺织技术领域各岗位,不少已经成为业内中流砥柱。在他心里,教书育人是天大的事,没有什么比看到年轻人成长更让人高兴。


他,就是东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育人,只为用纺织教育圆“强国梦”


说起纺织,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纺纱织布。衣食住行,以衣当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老百姓穿衣难问题,纺织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也被亲切与形象地称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母亲产业”之一。


身为“60后”,俞建勇亲身感受了纺织产业在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见证了产业改革浪潮中传统纺织大规模压锭减员、下岗分流的悲壮以及后来新兴纺织的蓬勃发展。这些改变,对于本硕博一直研学纺织材料专业、又在纺织特色显明高校留校任教的俞建勇来说,不仅仅是自己的科研工作如何“随机应变”,更重要的还有怎么教学生、教学生什么。


“说实话,读书的时候我也曾经迷茫过、彷徨过,会问自己到底学纺织材料有什么用,觉得这并不是我理想中的那个去处”,俞建勇这样坦言。但真正沉下心来扎到专业领域学习和研究后,他发现,上到航空航天、国防军事等国计,下到生物医用、服装家纺等民生,纺织材料这个广阔天地里其实可以大有作为。“中国的纺织工业体量很大,但还不够强。就拿最基本的穿衣来说,怎样让老百姓从‘穿得暖’到‘穿得美’‘穿得智能’‘穿得环保’,这背后需要大量的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研究。”俞建勇说。


为了让“母亲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俞建勇带领科研团队一门心思对接国家和企业重大需求,苦心钻研纺织材料的新技术、新趋势、新发展、新应用,在天然纤维资源开发、化学纤维创制应用、新型结构纱线、纺织复合材料和纺织功能材料等方面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与此同时,他始终牢记教书育人是教师至高无上的天职,时刻不忘用科研反哺教学。矢志将建设“纺织强国”的梦想熔铸到教育事业中,培养为之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俞建勇为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纺织材料学》《功能纺织材料与技术》等专业课和技术前沿课,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带到教室、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及时接触到当今纺织材料科技的前沿发展和广泛应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纺织材料大有可为的信心和决心”。


这样一心牵挂着课堂和学生的习惯,即便在俞建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也依然没有改变。仅就近三年而言,他给纺织学院本科生讲授的课程就有3门,而且全部都是基础必修课。纺织学院2015级本科生王嘉宁至今清楚记得,大二时俞老师给他们上《纺织材料学》这门课的情景。“早就知道俞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院士,所以好多同学都抢着上他的课。没想到,这么‘大牌’的老师上起课来那么接地气,既内容丰富又通俗易懂,经常给我们讲他自己的研究经历,让大家觉得书本上的知识确实是有用的。”


据俞建勇的2005级博士生、现任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刘雍介绍,业内人士都知道,凡是请俞老师参加学术会议或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活动,都必须避开给本科生上课的时间。“身为院士尚且如此坚守三尺讲台,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不遗余力地培养人、输送人,何况我辈”,刘雍说,自己之所以后来也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正是深受俞老师的感染和影响。


除了有用,还是有用


在曾经的学生王先锋的记忆里,俞建勇跟学生交流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有用”。2008年,他从青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上海,师从俞建勇攻读博士学位。相比起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更强调其科研创新和成果产出,“俞老师说,要经常问自己这几个问题——‘我的课题是不是国家建设急需的?’‘我的研究能否助推行业发展?’‘能帮助企业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技术突破了,具体用在什么产品上?’我们在工程技术领域做研究,最终要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想清楚这些问题,非常关键”。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既见证了近代以后中国开放合作的历史进程,也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生动篇章。国家重大战略往往在这里发端部署,产业发展需求往往在这里快速显现,各行各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在这里集结汇聚。生在上海、长在上海的俞建勇,最能体会在这里从事纺织材料科研和教学一定要以应用为导向,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深入了解产业需求。也正因为长期以来对产业的巨大贡献,俞建勇获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纺织行业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


王先锋说,俞老师在带学生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的就是产学研用相结合。“他总是提醒我们,要抬头看路,不要只盯着眼前,更要放眼国家和产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王先锋一头扎进微纳米纤维材料的功能化应用这项研究中来。在导师的鼓励和对科研执着的追求下,读博期间,王先锋奋发努力,先后发表了近20篇SCI论文,远远高于学校当时对博士的毕业要求。他的博士论文《静电纺纤维膜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甲醛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不仅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因其对检测甲醛、三甲胺等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独有价值而引起了研究者及企业的注意,并最终做成了产品投入市场。而今,这位“80后”山东小伙儿已经留校任教,不仅成为学校年轻的特聘研究员,还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项目收入囊中。当时,也曾有高校向他抛来“工作就直接成为教授和博导”的橄榄枝,但感恩于俞老师的培养,王先锋毅然选择了东华大学。


关怀,如父爱一般的师恩


“俞老师对我的关爱,是父亲般的”,说起自己的导师,俞建勇曾经的学生小王不假思索地这样说到。直到现在她还清楚地记得,8年前的那个冬天,自己迈入东华校园开始读博,就遭遇了父亲因病去世的不幸。“那段时间,刚到上海求学,周围的一切本来就很陌生,爸爸这么突然一走,妈妈又伤心过度,感觉我的世界就像是末日来临,天要坍塌下来一样,做什么都很艰难。这个时候,是俞老师带着课题组的老师同学向我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俞老师更是像父亲操心自己女儿一样,找我谈心、疏导情绪,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予我很多帮助。”正是在这样贴心的陪伴下,小王在异地求学的日子里熬过了人生中最痛苦的时日。后来,到了做毕业论文阶段,俞建勇在院士工作已然极其忙碌的情况下,还张罗着联系企业,为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出成果而操心。再后来,小王找到了一份在江南大学从教的工作机会,俞建勇满怀热情地极力推荐,为兄弟高校输送人才。


人们常说“行为世范”,身为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在俞建勇心里,这是一句雷打不动的至理名言。他要求学生多看书,多涉猎学术前沿,他自己每天除了睡四五个小时觉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全部都用来看书、做学问。当选院士以后,俞建勇的社会工作更多更忙了,学校安排王学利老师当他的学术助理。王老师经常陪着俞建勇出差,也因此比其他人有更多机会见到8小时之外的他是怎么备课、做研究的。“别人出差都是带几件衣服,轻装出行,俞老师是反过来的,总是拿着厚厚的书和教材,不是备课,就是看资料,行李箱总是重得很。”如果是离上海不太远的地方出差开会,俞建勇经常会让王老师订最早的一班飞机或火车出发,四五点就摸着黑赶路,然后争取当天往返,披星戴月地回到学校继续工作,按俞建勇自己的话说是“这样不耽误事儿”。


在教学之余,俞建勇经常跟学生谈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告诫同学们要在平凡中追求完美,奉献社会要由小见大,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学生眼里,他就是一位爱生视如已出的老师。这“生”字间不仅仅只是装着学生,还装着青年教师。在俞建勇看来,初掌教鞭的“青椒”有很多对于职业和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性,帮他们打好基础、开好头至关重要。2018年10月才刚刚加入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的斯阳就是这样一枚“青椒”。斯阳在东华大学读完博士后原本已经定好留在学校给俞老师做院士助理,各种手续都已启动办理流程了。这时,他得知学校新推出的特聘研究员人才计划,必须要求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是出国继续深造给自己加码,还是安于现状留在国内?斯阳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陷入了万般的纠结中。一面想着通过研究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另一面又觉得对不起俞老师忙前忙后把自己留校的事都张罗得差不多了。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斯阳那段时间几乎是天天失眠,为此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给俞老师,向他咨询请教。收到消息时,俞老师还在开会。会议一结束,他就马不停蹄赶过来,跟斯阳促膝长谈,支持斯阳去国外学习发展。斯阳说,自己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俞老师是这样跟自己说的:“你要走出去,年轻人事业怎么发展好,我们就怎么支持,出去再回来可以有更大的作为!”也正是在这样设身处地为年轻人发展考虑的真切话语鼓励下,斯阳总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心无旁骛地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又开展了三年的博士后研究。而今的他,作为高端人才,重新回到久违的东华,回到熟悉的老师身边,看上去一切似乎是“姗姗来迟”,但身为“青椒”,通过将国外的研究经验与东华的优势纺织学科基础相结合,科研道路将可以走得更加坚实笃定。


水滴只有融入大海才体现价值


在东华大学,认识俞建勇的人,对他有个共同印象,那就是:低调。在外人看来,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做出杰出贡献的他,绝对有足够“高调”的资本。然而,工作中、生活中的他,永远是那么亲切,那么谦和,说话永远是如和风细雨般温文尔雅。他很少会说“我”,而更多地都是说“我们”,科研是这样,教学更是这样。因为在他看来,任何成果与进步都是团队协作的功劳,就像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跟他搭档合作了11年的丁彬研究员对此深有感触。


2008年,丁彬从国外大学毕业进入东华大学工作。由于人生地不熟,新教师经常会面临团队难组建、资源难跟上、经费难筹措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俞建勇为其提供自己的科研经费、安排独立的实验空间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初来乍到的丁彬倍感温暖。之前由于在国外长时间发展,对国内怎么做科研、怎么申报各类项目,丁彬并不清楚。因此,刚来的那几年,在外人看来是“丁老师似乎在科研上很是沉寂”,用丁彬自己的话说是“屡战屡败”。俞建勇看出他的失落与沮丧,默默记在心里,不停地鼓励丁彬不要灰心,要“屡败屡战”。在俞建勇的支持和帮助下,现如今,丁彬不仅建成了自己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还入选成为国家级特聘教授,近年来不断地有重量级的科技创新成果产出。


一路走来,为国家培养纺织产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科技创新推进纺织产业“华丽转身”,扎根教育为建设“纺织强国”潜心育人。俞建勇基本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不是在备课、上课,就是在做项目、开会,为高校、行业和企业等各类相关组织把脉发展方向。在大家眼中,俞建勇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工作,每天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其实他也有疲惫的时候,也有需要歇歇的时候,但每每在片刻的休息之后,他又不由自主地拿起了书,备起了课,奔波在纺织教育事业需要他的各个角落。这就是一位人民教师对祖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承诺!


友通纺织有限公司创建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现拥有喷水织机160台,喷气织机40台,日本进口整、浆、并设备2套。公司专业生产经营特种功能性面料,有防静电面料防辐射面料阻燃面料、抗油防水面料、防紫外面料线等等。


友通纺织年产量5800万米以上。同时还可以提供涂层、复合、轧光、轧字、植绒等后加工处理,能满足各类客户的定制要求,并以多种形式出口北美、南美、西欧、东欧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产品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


最新评论(0)
我来写评论
注册      更多账号登录: QQ号 微信
中文:
友通纺织
英文:
YouTong Textile
始于:
2000年
源于:
江苏
创始人:
陆凤泉
进入品牌专区>>
扫描二维码
进入官网
扫描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
本月热文
热评文章
布料
成衣
注册
绑定手机号保护账号安全
验证码登录
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微信登录

QQ登录

找回密码
下一步
找回密码
修改密码
绑定手机号保护账号安全